清晨的煤车驾驶员休息室里,搪瓷缸子清脆的碰撞声、氤氲着淡淡的茶香,不时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。一场别开生面的“围炉话安全”正在这里热烈展开。刚泡好热茶的王师傅,抿了一口,感慨道:“发运站坡下那个弯道,你们注意没?老张师傅每次离百十米就开始鸣笛、减速,这习惯,真得学!咱们手里握着的不仅是方向盘,更是一家老小的期盼,慢一点、稳一分,安全就多一分。”
以往,站里召集驾驶员开展安全教育,多是在会议室里念文件、看警示片,驾驶员们坐在底下安静地听,却常常是“左耳进右耳出”。煤车运输的安全,从来不是纸上的规章,是藏在每一次起步、每一个弯道、每一脚刹车的日常细节里,单靠“照本宣科”,难以入心。
如今,雁石发运站把安全课堂“搬”进驾驶员日常歇脚的休息室,没有刻意的桌椅排列,也没有严肃的主讲台,几张旧长板凳、几个小马扎,便是全部“道具”,大家忙完手头活,拎着茶缸围坐成一圈,像拉家常那样聊行车、谈经验、讲教训,安全二字反而在轻松氛围中悄然扎根。
“省心的诀窍?还得是定期给车子做‘体检’。”有着二十年驾龄的李师傅拍了拍身旁那本已被翻旧的检修记录本,语气笃定。“上次出车,我感觉刹车有点‘软’,没拖延,立马开进检修区。一检查,发现刹车片快磨没了!想想看,咱们这几十吨的煤车,要是赶上下坡,刹车不灵那还得了!”他一边说一边伸手比画,掌间的老茧仿佛也在无声诉说着常年与方向盘、工具打交道的岁月。
话音刚落,年轻驾驶员小周赶紧接话:“李师傅这话提醒我了!昨天我发现车灯有点晃,本想凑合跑完这趟再修,现在看来今晚必须处理好,夜间会车看不清楚,可不是闹着玩。”
你一言,我一语,大家聊的都是亲身经历的“实战”经验。有人说雨天路面打滑,要注意预判排水沟的位置;有人分享如何借助后视镜快速判断车距;还有人说起曾经为“抢秒”赶时间,事后回想直冒冷汗……休息室的墙上,“安全行车里程榜”格外醒目,连续三个月零违章、零隐患,名字后面就能多一颗红五星,这会儿也成了大家调侃的话题:“老王,再加把劲,下个月五星就能追上李师傅了!”
“可别小看这茶余饭后的闲聊,比我们组织十次安全会都顶用。”该站安全管理员老刘笑着说,他每次都会悄悄坐在角落,一边听一边记。把大家反映的反光标识不清等问题,他都逐一协调解决。“驾驶员自己聊出来的安全注意事项,比我们反复强调更让人记得牢。”
不知不觉,休息室里聚拢的人越来越多,原本打算吃早餐的司机,也停下脚步加入讨论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“平安回家”的标语上,茶香袅袅,水续了一遍又一遍,聊的依旧是那些关乎刹车、灯光、驾驶心态的“小事”,却也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里,承载着煤炭运输安全的千钧重量。
现在,这样轻松又真挚的“围炉话安全”早已成为雁石发运站休息室里的常态,没有生硬的说教,只有发自内心的提醒与分享。这些家常话里的“平安经”,正悄然把安全意识和行车责任,深植进每一位煤车司机的心中,也稳稳握在飞转的方向盘上。(黄云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