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福能华厦设计院副总经理、总工程师陶其东收到了一个“神秘包裹”。陶其东有些纳闷,打开一瞅,一个发黄略显破旧的文件袋映入眼帘,里面“静卧”着一叠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的机制专业设计资料和记录工整的工作笔记。陶其东感叹道:退休多年的老同志,对设计院的情怀却永远没有褪色。
寄包裹的古稀老人名叫笪敏远,江苏人,华厦设计院的一名退休职工,曾任院机制专业高级工程师、院总工办主任职务。前段时间,老笪告诉陶其东:“小陶啊,前些天我整理屋子时,翻出了这些机械设计手稿,也不知道有没有可利用的价值,就想把它交回给院里,就当留个念想儿吧!”。于是便出现了“神秘包裹”一事。
老笪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机制(矿山机械)专业。1959年在福州大学任教,1964年因工作需要,辗转来到上海华东煤矿设计院工作。1970年为了响应祖国号召,支持福建煤炭事业发展,他和其他100多名来自祖国各地的专业技术人员,来到福建,来到福建省煤炭工业设计院。打那刻起,福建已然成为了老笪的第二故乡。
在设计院工作的23年时间里,我省煤炭的大多数矿井都留下过老笪的脚印。老笪说,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当时永安矿务局刚建矿的时候。那时,建设中的矿区雏形初现。为确保安装设计数据准确,他和同事在工地现场一呆就是一、两个月。平日里,黄泥路坑洼难行,风起尘土飞扬;下雨天,水坑遍地,泥泞难行。现场绘制图纸,住地方没有图板,他们就用床板来凑,席地而坐,张手就画。有时床板太高,随手捡起块砖头垫于身下继续干。加班饿了,随意抓起个过餐馒头匆匆果腹,继续投入工作中……。不管冬夏,他们一如既往。“当时条件虽简陋,但为了工作大伙也没啥计较地!”,老笪如是说道。
平日,老笪喜好收集资料。对于这一习惯,老笪说,“当年参考资料的获取途径匮乏,只能靠一点一滴收集,正所谓:身边有‘粮’,做事不慌”。据其回忆,在一次夹板钳口式抱索器设计交付使用过程中,内外抱卡出现钢索打滑的情况。闻讯,其连夜赶赴实地,通过现场测试发现:当急陡角度达到∠30~45°时,抱索器无足够张力。如何解决?此时,积累的资料成了他的坚强后盾,参考了大量资料后,其最终找到了解决的办法,一举解决了难点。
“现在社会进步了,企业发展壮大了,工作环境好、条件优越,做设计、画图纸再不用像我们当初那个年代全靠手绘,工作效率高、数据又精准。”得知福能集团和华厦设计院的发展状况,老笪即兴而说、有感而发。末了,老笪希望年轻的设计人员心能静下来,身能沉下去,学好本领,服务社会。
一位退休老人,一份特殊“礼物”,饱含着对企业割舍不断的赤诚情怀。企业的发展壮大,便是最大慰藉。因为,那是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。(刘志伟、王峰/整理报道)